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数字驱动时代,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引发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9月27日,中关村5G大赛“5G+智能网联”汽车赛道的专场路演在京展开。智能驾驶技术逐步实现商业落地的今天,其核心技术发展如何?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对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参赛企业代表和专家。
安全难题:感知能力是关键
数字驱动时代,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跨界融合、系统创新、智能引领的新阶段。2021年中关村5G创新应用大赛暨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前沿技术创新大赛路演活动是中关村5G大赛“5G+智能网联”汽车赛道的专场路演,隶属于2021中关村论坛六大板块之一的“前沿大赛”板块。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这次参加路演的10家企业也展现出这一特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如北京超星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高性能自动驾驶车载嵌入式计算平台及全栈智能驾驶场景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现在自动驾驶主流的芯片方案其实还是国外的,价格很高。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尝试用更少芯片的方案还能支撑算力,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比如原本要用2个芯片,我们可以只用1个。”公司联合创始人梁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超星未来创立仅有两年,但其产品已经实现在机器人场景下的较大规模应用。“其实现在机器人相当于无人驾驶的小车。它们要求成本更低,但对计算需求也很大,同时量也比较大。所以我们的计算平台和方案也可以应用在机器人场景上。”梁爽说。
北京乙态科技则聚焦于汽车开源虚拟容器的研发。“一台整车可能需要50多个供应商,分别控制车门、车窗等不同部分。但如何把这些供应商的软硬件系统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难题。相比传统汽车经典的‘硬件隔离软件’架构,现在造车新势力大多是采用以软件为中心的架构。新一代智能汽车一般用一台到几台通用计算机,供应商的软件作为模块运行在这些计算机上。隔离不同供应商模块的不再是硬件与网络,而是软件容器。我们要做的就是这个软件容器。”乙态科技市场副总裁胡晓维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
在各类“黑科技”背后,是目前市场对于智能汽车的巨大需求。“我认为智能驾驶行业要发展,需要让企业把注意力放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邓志东谈道。
何为关键核心技术?在智能驾驶领域,安全是最受关注的。邓志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安全方面最大的挑战就是存在一些边缘事件,比如高速公路上“前方临时施工”,由于智能汽车还没有完全安全可靠的感知能力,会识别不出来,从而导致事故。这就需要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者并行发展。
“但网联现在其实没有太多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通讯以及各类商业模式,而且,如果需要全部布局的话,投入太大了。因此还是要聚焦单车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选好典型的应用场景。我建议是在安全的情况下,逐渐把安全驾驶员撤下来,真正实现安全技术的迭代,达到未来无人驾驶‘减员增效’的目的。”邓志东解释称。
外部“支援”:政策人才齐发力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从我们企业角度来说,北京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很好的政策支持,比如在亦庄等地都有测试试点,这对企业来说很关键。另外北京还是有很强的人才优势。”梁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依托首都高精尖产业促进体系,北京多措并举紧抓“5G+智能网联”发展机遇。《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等政策进一步在供给侧层面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顺义区是北京市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高地。目前,顺义已开放77条408公里社会道路作为公开测试道路,成为北京市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最长、全面支持无人化测试区域,吸引了50余家企业的数百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道路测试。
在9月26日举行的顺义专场城市复杂场景自动驾驶应用论坛上,顺义区经信局副局长刘建新披露了《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指南》。据预测,2025年顺义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将实现年产值2000亿元。
对于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北京“5G+智能网联”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航表示,北京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挑战;同时加快车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能化要素融合协同能力;全面加强车联网安全保护,健全完善车联网安全保障体系。(陶凤 王晨婷)
凡本网注明“XXX(非选车传媒 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