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头条丨中创新航上市首日遭遇“破发”,风口行业背后“新人笑与旧人哭”

  • 发表于: 2022-10-14 22:43:28 来源:爱卡汽车网

在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股价“跌跌不休”之际,其他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创新航)在不声不响中赴港敲钟,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好消息是,中创新航此次公开发行2.66亿股,每股发行价38港元,募集资金总额101亿港元,是今年以来江苏最大IPO项目,刷新了今年港股募资额的纪录。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上市前一天,明显认购不足。首个交易日,中创新航盘中就跌破38港元/股的发行价,上市次日直接收跌3.55%,收盘价为36.65港元/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曾经备受追捧的动力电池行业,真的不香了吗?

重返“赛场”胜算几何?

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创新航是典型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历史追溯到2007年,中创新航的前身是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孵化的天空能源 (洛阳) 有限公司。要知道,宁德时代当时还不存在,直到4年后的2011年才成立。

2013年,中航锂电成功拿下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冠军宝座。但从2017年开始,新能源商用车补贴退坡,以及续航里程更优的三元锂电池快速崛起,主打磷酸铁锂的中创新航遭遇了发展危机,2017年、2018年连续亏损3.3亿元和7亿元。

2018年7月,临危受命的刘静瑜,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将公司战略转向乘用车配套为主,并将产能重点放在三元锂电池上,同时还精简了产品型号。2019年,公司装机量重新回到了行业TOP10,第二年装机量跻身国内前三。

中创新航走出重围的关键一步是,得到广汽的青睐。2019年,中创新航从宁德时代嘴里硬生生地抢走了一块“蛋糕”,开始成为广汽电池供应商。2019,广汽成为中创新航第二大客户;2020年、2021年,广汽已经是中创新航的第一大客户,并开始向广汽本田、广汽丰田批量供货。

可以说,是广汽一手扶持起了中创新航。过去三年,广汽集团对中创新航的营收贡献分别为4.61亿元、15.58亿元、35.37亿元,占比分别为26.6%、55.1%、51.9%。同样的发展路径也表现在中创新航对小鹏汽车、长安汽车的争夺上。一时之间,中创新航“风光无两”。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8月,中创新航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1.38GWh,市场占比达 7.02%,位居国内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妥妥的行业前三。

夹缝求生的“老三”

踩准了时代的风口,发展又是一路高歌猛进,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创新航赴港上市,被资本市场浇下“一盆冷水”。近年来,中创新航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如果自己与自己比,还说得过去,但与同行比,就有点露怯。

中创新航是国内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外的第三大动力电池生产商。但在主要财务指标上,中创新航与“宁王”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

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34亿元、28.25亿元、68.17亿元,2020年、2021年营收增幅分别为62.96%、141.28%,三年累计营收超100亿元。而宁德时代仅在2021年一年,营收就高达1303.56亿元。综合毛利率方面,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分别为4.8%、13.6%和5.5%。而宁德时代这三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9.06%、27.76%和26.28%。

除此之外,研发投入也是考量一家企业保持行业领先优势的重要指标。这方面,中创新航同样表现得“缩手缩脚”。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6亿元、2.02亿元及2.85亿元,2021年研发费用率仅为4.18%。而2021年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为76.91亿元,研发费用率为5.89%。2022年,宁德时代还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仅上半年,研发费用就达57.7亿元,同比增长106.5%。

这样的差距在短时间内是没有机会弥补的。可偏偏这时,宁德时代还祭出了“杀手锏”——向中创新航开出超5亿元的“天价索赔”。尽管中创新航上市之路十分顺利,但投资者对它的兴趣却明显不大。有观点认为,市场投资者整体比较偏好行业龙头,中创新航虽然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三名,但与冠、亚军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

另外,在中创新航身后,还有国轩高科、欣旺达和蜂巢能源等同行“紧追不放”,并且与它的差距都不大。中创新航能否坐稳“第三”,未可而知。以至于上市当天,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在谈到公司未来目标时,还特别表示,“不一定要做到行业全球第一,现在的体量还小,要快速往前跑,才能为行业做更多贡献。未来希望中创新航能进入全球前三。”

对自己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这一点很重要。但同时,还应该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传统车企既可以成为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亦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竞争对手。

电池是最关键的零部件,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自身盈利需要的双重推动下,许多车企都走上了自研动力电池的道路。通过自研方式,不仅强化车企对高端电池的掌控,还可以直接与最上游材料端展开合作,持续探讨在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各层面的深入合作。

不预则废,不进则退。动力电池厂商的“窗口期”也快要结束了。

行业面临剧烈“洗牌”

然而,上市并不意味着上岸。回看一下5年前的中国动力电池厂商排名,不难发现,当年的TOP10企业,已有半数“出局”,其中不乏破产的。

2017年,新能源汽车装载动力电池量达37.06GWh,同比增长21.5%。这一年,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宁德时代超过比亚迪,成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霸主”。如果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构成了当时的“第一梯队”,那么,排名第3、4的沃特玛、国轩高科两家企业,则是名副其实的“第二梯队”。它们与接下来的比克、力神、孚能科技、亿纬锂能、北京国能以及珠海银隆一起组成了TOP10。

5年后,宁德时代的出货量几乎是比亚迪的2倍,而第3名的沃特玛却被法院宣布破产,比克、力神、北京国能和珠海银隆,这些企业也已淡出视野许久。

动力电池行业的“洗牌”仍在加速。虽然宁德时代以连续四年装机量全球第一坚守着“霸主”地位,但在原材料价格疯涨、供需矛盾局部爆发的今年,比亚迪脱颖而出,以逾万亿市值开始逼近“宁王”。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8月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国内装机量12.99GWh,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国内装机量6.08GWh。排名第三到第十的企业分别是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瑞浦兰钧和捷威动力,8家企业累加国内装机量为6.7GWh,略高过比亚迪一点。

从市场格局看,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分别以46.79%和21.91%占比控制了动力电池近七成的市场份额,牢牢抓住了市场话语权。

随着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持续增长,行业也掀起了一波扩产潮。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为代表的锂电池企业相继公布了多个新投建项目,若能够顺利建成,国内前五大电池厂商预估到2025年,产能将达到超过2450GWh,是2021年中国锂电市场规模(324GWh)的8倍。

其中,中创新航颇为激进,按照规划,2025年规划产能超500GWh,2030年达1TWh。那么问题来了,三年后,中创新航的大规模扩产目标是否能实现?

处在超级上升期的赛道,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踩准了,就能在激烈的“洗牌”中成功突围;踩偏了,或许就只能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一点,非常考验掌舵者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