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视讯!宝马,爱上绿色

  • 发表于: 2022-11-01 22:40:15 来源:爱卡汽车网

“宝马正在用行动,打造真正的绿色汽车。”


【资料图】

早晨8点钟,金色的光辉洒落在大地上,有人刚刚苏醒,有人已经奔走在城市通勤的路上,宝马的直播就已经早早开始了。

11月1日,第二届宝马集团中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北京举行。宝马集团,力推循环经济,率先提出“360度循环减碳”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理念,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

每一度电、每一吨水、每一个零件、每一辆车,都算数。

面对中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特殊挑战,宝马携手合作伙伴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iFACTORY战略,生根沈阳

在中国,宝马集团围绕“360度循环减碳”的理念在推进绿色转型。宝马沈阳生产基地,一直致力于以“最可持续”的方式生产汽车。而今年6月落成的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简称:里达工厂)则是BMW iFACTORY战略的最佳范例。

全新的BMW iFACTORY生产战略,旨在从“精益、绿色、数字化”三个维度定义未来汽车制造。在这其中,绿色就代表着可持续性、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方面,宝马集团更是提出了“再利用材料优先”原则。目前,宝马集团在制造车辆时使用的回收和再利用材料约占30%,这一比例将逐步提高到50%。

2021年,华晨宝马单台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7.8%,降低至0.17吨/台,较2016年降低了85%。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表示:“加强生产实力与加速绿色转型对今天的中国都十分重要。在沈阳,我们以最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全球近1/3的BMW汽车。BMW iFACTORY理念的落地将帮助华晨宝马沈阳工厂在灵活性、高效率、数字化和可持续方面树立新的行业标杆,继续支持中国汽车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在可持续之路上确立了三项工作重点:能源转型、资源管理、循环经济。”

绿色制造的推进,更离不开电气化战略的推进。

在充满挑战的2022年,宝马集团继续加速推进电动化。在2022年内,量产及试生产纯电动车型达15款,覆盖约90%的细分市场。其中,全新BMW i3就由里达工厂生产,而创新BMW i7更是堪称“最强的7系”,它们都是宝马坚定电动化转型的成功范例。

在销量上,更是实现了今年前3个季度实现纯电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65%。

在能源转型方面,2021年9月,华晨宝马于中国首次绿色电力交易中一举达成了27.8亿千瓦时的绿电交易,绿色电力采购量居全国首位,可以保证未来4年沈阳生产基地的绝大部分绿电需求。目前,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拥有占地29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到年底年发电量将达6万兆瓦时,每年可减少近4.5万吨排放,相当于种植约450万棵树。

在循环经济方面,今年5月,宝马集团与华友循环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模式,首次实现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

此外,截至9月底,BMW联网的公共充电桩已超过45万根,覆盖了全国320多个城市。

可持续理念,向下游渗透

十年前,全球首家BMW 5S店在北京开业。4S大家都明白其意,那第五个“S”呢?它代表了可持续(Sustainability)。

汽车经销商在减排低碳上,能做些什么?

今年,宝马在中国推出了“BMW领创绿星”计划,为宝马经销商减排降碳提供科学、全面且可执行的方案,汽车经销商将从“绿色环境、绿色能源、绿色运营、绿色践行”这四个方面,把日常业务变得更加绿色可持续。

“绿色环境”,是经销商能采用高效设备、绿色家具建材、个性化设计营造环保又安全的体验环境;“绿色能源”,要求经销商至少80%的日常用能为绿色能源电力;“绿色运营”,鼓励经销商在日常运营中挖掘减碳潜力;“绿色践行”,是围绕“绿色倡议、企业社会责任、绿色传播、可持续发展培训和绿色生活方式”五个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员工和用户参与。

到今年年底,预计将有50家经销商获得“BMW领创绿星经销商”的认证;到2025年年底,全网经销商将全部完成“BMW领创绿星”的认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表示:“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的状况,是反映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我们正处在汽车行业深刻变革的时代阶段,减碳已经刻不容缓。宝马领创绿星项目可谓恰逢其时。这既是创新,也是汽车流通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次突破。”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宝马集团的战略支点之一。一直以来,宝马与广大中国合作伙伴在供应链、生产领域推进减排降碳,并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把握每一个减碳机会,包括在客户体验方面。因此,我们携手经销商伙伴启动‘BMW领创绿星’项目,打造绿色客户体验。年内将有50家经销商率先加入‘BMW领创绿星’行列。”

宝马的全产业循环

在供应链端,宝马集团与合作伙伴共同寻找有效的减碳途径,已经与全球供应商签订了超过400份协议,明确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绿色电力。

在去年6月的首届峰会上,宝马携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产业链绿色转型倡议”;同年,宝马制定了“中国供应链减排计划”,确定了八个工作模块——不仅包括高碳排放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钢、铝、高压系统和塑料,也包括其他关键的可持续因素,如可再生能源电力、环境、健康与安全等,不少工作模块已于今年获得项目进展。

宝马×河钢。河钢集团,是由我国两大钢铁集团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的,特大型钢铁集团。宝马集团,是河钢集团绿色低碳汽车用钢的第一家客户。

今年8月,宝马集团宣布携手河钢集团打造绿色低碳汽车用钢供应链,从2023年中期开始,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量产车型将逐步使用河钢集团低碳汽车用钢,低碳汽车用钢的生产过程将少产生10%—30%的二氧化碳;随着钢铁行业创新技术的升级迭代,自2026年起,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在整车量产过程中将使用河钢生产的绿色汽车用钢(简称“绿钢”)。“绿钢”基于绿电和电炉等工艺,其生产过程将逐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95%。按照目前的采购计划,从2026年起,宝马集团在供应链端每年预计减少约23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宝马、河钢将在汽车用钢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将以“全透明”的方式对碳排放数据进行评价,从铁矿石开采到钢铁产品、从汽车用钢到汽车报废的所有阶段,都将逐一记录碳排放数据。双方还将积极开展清洁能源等负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建立对接交流机制,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

宝马×华友循环。宝马集团与华友循环携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模式,可以将分解后的原材料,如镍、锂等,提供给宝马的电池供应商用于生产全新动力电池,实现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及闭环管理。

宝马×延锋国际。延锋是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1936年成立于上海。延锋专注于汽车内外饰、汽车座椅、座舱电子及被动安全领域,聚焦智能座舱与轻量化技术,助力汽车制造商探索未来移动空间,并提供领先的座舱解决方案。延锋将为宝马打造全球领先的汽车座舱。

宝马×宁德时代。今年9月9日,宝马集团在官微宣布:从2025年起率先在“新世代”车型中使用圆柱电芯,已向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授予了价值超百亿欧元(约合700亿人民币)的电芯生产需求合同。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官方微信公众号也针对以上内容进行了相同的回应。根据协议,宁德时代将为宝马供应标准直径为46毫米的新型圆柱电池,这些产品将在位于中国和欧洲的两座电池工厂生产,每座工厂供应宝马的年产能高达20GWh。

宝马为什么弃方壳、转向了圆柱电池?

好处不少。比如,成本目标降低一半、能量密度提升20%、续航里程提升30%、SOC在10%-80%的充电时间减少30%、400V和800V可以切换和兼容、高镍材料使得钴减少50%、铜减少40%、圆柱电池单电芯失效的故障降级能力高...另外,与第五代方形电芯相比,第六代圆柱电芯负极所含的镍含量更高,钴含量减少,正极所含硅含量增加,因此,第六代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提升超20%。简而言之:更小、更强大。

松下与特斯拉,一同开创了纯电动汽车搭载圆柱形锂电池的新时代。在宁德时代的新型圆柱电池的驱动下,搭载在宝马“新世代”车型上的宝马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将在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续航里程等方面实现重大飞跃。

另外,与众不同的是。宝马和宁德时代将共同打造可持续和循环电池价值链。宁德时代将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和再利用材料生产高性能电芯。同时,用于生产新一代电池的钴和锂等原料仅从经过认证的矿场采购。

宝马的诉求很简单,要采购低碳高性能电池。这将有助于宝马在欧洲乃至全球交通电动化转型中保持领先地位,也有为地球的绿色未来做贡献。

宝马在中国的双碳计划

脚踏实地、言出必行,宝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经过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验证,建立了一套透明的报告体系,可以科学地衡量可持续发展目标。自2023年起,宝马将发布《宝马集团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公众透明、全面地披露绿色发展的每一步进展。

到2030年,宝马集团计划将单车平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40%,其中供应链端降低20%、生产端降低80%、使用端降低50%。此外,制造车辆时使用的可回收和可重复使用材料的比例将逐步从30%提高到50%。

电车圈 | 察参听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它是一场全民行动。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和产业扩张曾一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汽车作为人类最复杂的消费品之一,每一辆车的诞生,都凝聚着产业上下游多个行业、企业的参与。宝马正在志力于通过新能源、新基建、智能化、数字化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着汽车行业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