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额突破50% 中国品牌笼罩风险

  • 发表于: 2023-04-25 14:28:21 来源:爱卡汽车网

——2023年一季度乘用车市场经济指数分析

上海车展中国品牌大放异彩,一季度中国品牌占有率突破50%。事实证明,中国汽车工业站起来了。然而,价格战推动销量高增长的背后,中国品牌发展笼罩在风险中。


【资料图】

经济增长 汽车疲软

上海车展开幕当天A股大幅上涨,原因是一季度经济增速好于预期。相比之下,一季度汽车消费却并不乐观。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此前,多方普遍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为4%。

消费方面,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然而,多数消费类别一季度上涨的同时,仅有四类消费出现下降,其中汽车类消费总额10828亿元,同比增幅-2.3%。

同期,来自北京正则大成的统计分析显示,一季度乘用车消费能力下降,消费水平上涨。统计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乘用车累计市场规模为9939亿元,同比增幅-1.57%;正则乘用车市场规模指数(累计)为708.6点,较去年同期下降11.3点,表明消费能力下降。一季度乘用车市场销售平均价(累计)达到19.7万元,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万元;正则乘用车累计价格指数为136.7点,比去年同期上涨7.6点,表明消费水平增长。

乘用车消费规模萎缩的直接原因,是细分市场需求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20万元以上高端车需求相对较好,推动了乘用车市场销售平均价上涨。

乘联会数据显示,一季度乘用车累计销量为503.4万辆,同比增幅-7.0%。其中,高端车销量为201.0万辆,同比增幅-2.0%;9万~19万元中端车销量为251.8万辆,同比增幅-6.4%;8万元以下低端车销量为50.6万辆,同比增幅-24.8%。

很明显,疫情之后消费出现反弹,但作为大宗消费品的汽车需求低迷,意味着民众消费依旧非常谨慎。

本土增长 德日下降

尽管一季度汽车销量整体下滑,但从宏观数据看,市场对中国品牌汽车需求非常旺盛,本土乘用车销量、份额大幅提升。

一方面,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首度突破50%。统计显示,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65.5万辆,同比增幅6.6%,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大涨6.7个百分点达到52.7%。

另一方面,德系、日系品牌乘用车份额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据统计,一季度德系车累计销售95.4万辆,同比增幅-11.2%;日系车累计销售79.6万辆,同比增幅-31.4%。一季度德系、日系车市场份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0.9和5.6个百分点。

汽车消费需求萎缩淘汰赛加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显示,2023年一季度乘用车销量前20强累计实现销售440.6万辆,占比87.19%,占有率与上年(86.17%)相比上涨1.02个百分点。前20强中的本土车企一季度累计实现销售226.2万辆,占比44.77%,占有率与上年同期(37.27%)相比大涨了7.5个百分点。

从近年来淘汰赛的发展进程看,中国品牌大肆抢占法系、韩系车市场之后继续扩大成果,日系、德系车正面临市场份额被分割的风险。

以价换量 适可而止

从数据看,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大幅上涨;上海车展期间,中国品牌新车频现且大放异彩。然而,本土车企在盈利能力方面与洋品牌存在很大差距。

统计显示,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额达到3877.1亿元,同比增长18.4%,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但是,同期洋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额为6061.9亿元,同比增幅-11.4%。换个角度审视,一季度超过265万辆的中国品牌乘用车创造了不足4000亿元的销售额,而238万辆的合资车却创造了超过6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额远低于洋品牌的原因,是市场销售平均价较低。统计显示,尽管中国品牌市场销售平均价从2019年一季度的10.9万元,大幅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4.6万元,但同期洋品牌市场销售平均价从20.2万元,提升至25.5万元。仅从市场销售平均价看,每辆洋品牌汽车比中国品牌汽车高出10万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多数洋品牌的盈利能力高于中国品牌。

今年3月初湖北省开启的价格大战,引发数十家车企跟随。虽然进入4月份,但部分品牌为保销量依然继续降价,这其中不乏中国品牌的头部车企。对于企业而言,市场份额固然重要,但正如有媒体所言:“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在砍向对方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如果价格战用力过猛,不仅会影响到利润积累,而且还会对品牌造成伤害。”

另外,《选车网》总裁管学军指出当前价格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某些品牌在资本的助力下不断降价占领市场,这不仅对于依靠利润一点点积累资金,以实现滚雪球式稳健发展的企业是巨大冲击,而且对于中国品牌树立、中国汽车工业良性可持续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破坏。

因此,一季度中国品牌占有率突破50%,如果单纯是我国智能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先发优势的体现,值得行业自豪;但背后推波助澜的价格战应该停了,它已经把中国品牌暴露在巨大风险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