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播报: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为何全球领先?

  • 发表于: 2023-05-09 16:46:53 来源:爱卡汽车网

2023年上海车展现场的火热程度,用“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形容也不为过,但笔者却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除了车企展台外,动力电池展台也热闹得超乎想象。


【资料图】

举个例子,2021年的上海车展上,仅有4家动力电池企业参展,分别是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力神和瑞浦能源。

而在本届上海车展中,就有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弗迪、捷威、瑞浦兰钧、捷威动力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携重磅技术亮相,比如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中创新航的顶流圆柱电池、亿纬锂能的46大圆柱电池、欣旺达的闪充电池等等。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解读出一个信息。那就是:

中国不仅要做新能源汽车大国,也要做动力电池大国。

SNE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企业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市场占比超过6成,并且优势还在持续扩大。

也就是说,现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大国。这其中有什么原因?是政策助推?先天产业优势?还是有大规模资本介入?

要知道,动力电池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制造业,而涉及制造业,就无法忽视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构成。所以,我们尝试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为何能做到全球领先?

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构成

与传统的工业生产不同,在现代化生产中,产业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也自然而然形成了“上、中、下游”的产业体系,并且三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对于一家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工业企业来说,对产业链的洞悉程度,也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链状况更直观地了解到:

自身所处的产业链位置;

竞争对手们的产业链整合程度;

整合哪些上游资源,从而达到降本的效果;

拉拢哪些下游的目标客户,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

因此,熟悉产业链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绕过的话题,动力电池企业也是如此。那么动力电池的产业链究竟是怎样的?

目前,电动车的动力电池主要是锂离子电池,而产业链上游也可以看作是锂离子电池的起点,也就是提供锂离子电池生产的原材料、零部件的企业,包括矿产资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

产业链中游就是锂电池的制造环节,将上游的原材料加工成锂电芯,再将锂电芯加工成电池包。

产业链下游便是锂电池的应用及回收环节,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上、中、下游紧密合作,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上、下游持续发力

动力电池领先成定局

了解了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构成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为何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能实现全球领先?

笔者认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核心的论据就是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做到了两个突破,即上、下游的突破。

先看产业链上游,在锂离子电池最核心的锂矿资源方面,中国并不具备先天优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锂、钴、镍、锡、钾盐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锂矿资源量约为34943万吨,其中中国的锂矿资源仅占全球锂矿资源的6.31%。

在此情形下,锂矿巨头们将目光瞄准了海外,以弥补地理位置带来的先天不足,甚至就连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投资国外的锂矿,上演了一出“抢矿大戏”。

此前,某机构曾梳理了国外66个矿山、盐湖锂项目,结果却发现有10余个项目的股东名单里都出现了中国企业的名字,甚至有行业人士表示,中国已经控制了全球的半数锂矿资源。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虽然我们锂矿资源少,但是我们可以“买、买、买”。

再看生产锂离子电池必不可少的电解液,《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达104.3万吨,同比增长70.4%。那么中国的出货量是多少呢?

89.1万吨!在全球电解液出货量中占比85.4%,并且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业还在持续扩产中。

再看正极材料,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所用的锂电池主要是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而在二者的正极材料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48.5万吨,其中中国为47万吨,2021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为71.8万吨,中国为42.2万吨,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而在锂电池隔膜领域,《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已经突破160亿平米,中国为133.2亿平米,占比超80%。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在锂离子电池上游的多个领域,中国均做到了世界领先。

而在下游的需求端,中国也做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程度。国际能源署(IEA)在2023年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全球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池混动汽车的销量超过1017万辆,其中中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池混动汽车占比约60%,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国。

事实上,日系、韩系、欧系、美系车企也纷纷在布局新能源汽车,但大多数都存在转型较慢的问题,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他车企在销量上连和我们“掰掰手腕”的资格都没有。

下游的突破与政策密不可分。在1949年,我国建立第一汽车制造厂,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从无到有,但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相比于成熟的日系、欧系、美系汽车工业,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领域均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这就意味着,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就必须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因此在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机遇。

此后,在政策的推动下,国资与民间资本纷纷入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迎来高速发展,比亚迪等自主燃油车企陆续开启转型,新势力又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甚至连特斯拉这样的海外新能源巨头,也跋山涉水来中国建厂。

也就是说,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中国做到了上游有优势、下游有需求。那么作为中游的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必然会陆续涌现,并走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因此,笔者才认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写在最后

在2021年比亚迪年度股东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而本文提到的动力电池产业便属于电动化的范畴,动力电池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半场中的胜利。

但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中,电动化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芯片、软件系统等智能化需求才是新能源汽车接下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中国新能源汽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