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播:特斯拉打开潘多拉魔盒,各大车企纷纷调价,背后暗藏啥密码?

  • 发表于: 2023-02-07 15:31:25 来源:爱卡汽车网

作为电动车新势力的领军车企,特斯拉的每项策略都牵动着其他车企的神经,前不久特斯拉中国宣布将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在售Model 3(参数|询价)及Model Y(参数|询价)全系车型降价,降价幅度在1.4—3.7万元不等,创造了特斯拉史上和全球最低价格,一瞬间各大门店就被消费者挤爆,甚至官网也因为短时间大量订单涌入而出现宕机的情形。

在特斯拉降价的压力下,部分自主新势力品牌也选择跟随,问界、小鹏先后对旗下在售车型进行降价处理,蔚来则在补贴上下功夫,自掏腰包延长国补,可见特斯拉的降价可谓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一众新势力品牌坐立不安。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2023年1月的电动车销量数据也已公布,从数据来看,前十榜单中除了腾势外,其余车企均出现了环比下跌,虽然有春节假期的影响,但幅度之大依然超出预期。


(相关资料图)

至于特斯拉选择大幅降价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国内中高端市场竞争加剧,让特斯拉面临了更多重的挑战。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行业正式进入市场化驱动阶段,2022年国内新车实现销量2686.4万辆,同比增长2.1%,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而其中表现最亮眼的依然是新能源汽车,内销增长近一倍,增速达到93.4%,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6%,再创历史新高,而其中有近三成的渗透率贡献来自自主品牌,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4.3%。

从国内自主品牌发展历程来看,在2020—2021年,传统自主厂商逐步加大新能源车领域的布局,当时A级车成为了各大厂商竞争的主要细分市场,从当时的市场整体来看,A0/A00 级新车型数量相对较多,B/C 级新车型数量相对较少。而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均为B级车型,市场竞品相对较少,在消费者有限的选择当中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受到了消费者青睐。

不过这一甜蜜期在2022年以后渐渐发生了改变,自主品牌各家厂商纷纷瞄准高端化发展,比亚迪海豹(参数|询价)、驱逐舰05、长安深蓝SL03(参数|询价)等传统厂商新车型,以及新势力中的蔚来ET7(参数|询价)/ET5、哪吒 S、零跑C01(参数|询价)等新车型均陆续在2022年上市,另一方面,B/C级新车型数量相比前两年明显增多,市场竞争逐渐转向中高端市场,随着产品结构的日渐丰富和车型数量的增多,仅有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的特斯拉在竞争力上面临了挑战,迫于压力的特斯拉也只能通过降价来实现竞争力的维持。

特斯拉此时选择降价促销的另一大原因主要还与上海政府有关,早在2019年特斯拉进入中国时就曾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一项对赌协议,因此才能以9.8亿元的超低价格拿下86万平米的土地用于建设厂房,同时在金融方面特斯拉也获得了大力支持,40亿元的贷款利率仅为3.9%,如此优厚的条件背后则是2023年特斯拉必须每年向上海纳税22.3亿人民币,否则政府将收回土地,同时后期特斯拉必须在五年内继续上海设厂,并逐步实现零部件100%国产化。

从当前特斯拉的发展进度来看,零部件国产化与持续投资并非难事,真正困扰特斯拉的是高达22.3亿元的纳税额,而这背后必须依靠的是营业收入增长,因此车型销量的表现是决定后期对赌协议是否完成的关键。此次降价后,特斯拉1月国内批发销量便达到了66051辆,同比实现10.3%的增长,环比增速也达到了了18%,与一众新势力品牌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特斯拉降价后,部分自主品牌也快速响应跟随降价,但是在短期订单上依然出现下滑,以小鹏为例,由于特斯拉主销产品的价格带在下降后与小鹏主销产品存在较大重叠,同时车型在设计和定位上都有较多的相似度,因此面对特斯拉的降价行为,小鹏也只能被动跟随,而选择在1、2月新能源车销量季节性低谷进行调降,也有助于其平滑销售曲线,不过从1月份的销量表现来看,小鹏仅获得了5218辆的销售表现,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超过50%的下降幅度,另外小鹏今年新品的定价恐也将面临压力。

与特斯拉和自主新势力品牌降价不同,部分传统的豪华品牌却在燃油车型上进行了涨价,近日宝马便正式宣布对旗下12款车型进行涨价,而且其中大部分车型均为国内热销的产品,包括了全新的5系长轴版、X1、X3和X5等车型,此次宝马的价格调整最高涨幅达到2万元,而此次宝马给出的涨价理由是由于国际通胀形势的严峻,带来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成本的推升导致了此次涨价。

总结:

特斯拉2022年底一系列的大幅降价动作被行业内视为潘多拉魔盒,一方面特斯拉需要面对来自自主品牌高端化发展下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形,而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与上海市政府的对赌条件,在保证较高单车盈利水平的情况下,降价是拉动消费的最简洁方案。而特斯拉的降价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小鹏、问界为首的多款新势力品牌由于产品定位与价格带重叠而被迫降价,背后主因仍是竞争加剧影响,与之不同的是部分燃油车企选择涨价,背后则是受到了成本压力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