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一汽解放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 发表于: 2021-06-02 11:48:47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这一次,一汽解放又走在了世界前列。

5月18日,一汽解放自主柴油电控系统(ECU)100万套下线仪式在长春举行。第100万套ECU的下线,意味着一汽解放成为国内首家批量投产柴油电控系统,并达到100万套规模的商用车企业;也标志着一汽解放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弥补技术短板

“我们只有做到核心控制系统全面自主,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的难题,实现质的飞跃。”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电控系统开发部部长陈树星表示,电控系统是柴油机的“大脑”,而ECU则是整个电控系统的“神经中枢”,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全球商用车动力以柴油发动机为主,而柴油机最核心的部件就是电控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软硬件。在排放升级的助力下,近年来柴油电控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但受限于技术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商用车领域电控系统供货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国外供应商提供的整套电控系统,仅能实现排放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具备自主技术迭代升级的能力。另一种是以一汽解放为代表的,掌握电控系统集成技术,具备系统开发能力,关键技术实现自主掌控。在陈树星看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才能不再受制于人,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商用车行业迈上新的台阶。

据介绍,柴油机主要分为燃烧、进排气、燃油供给、后处理、电控、冷却润滑及附件等几大系统,其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供应商垄断和封锁,而电控系统恰恰是联接上述几大系统的关键。

“为了突破技术封锁,弥补技术短板,一汽解放率先展开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构建了完整的商用车自主研发体系,掌握了电控系统集成,通过软件定义车辆功能,通过数据优化车辆性能,为我国商用车行业开创了新局面。”陈树星强调,“一汽解放通过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也能开发出高尖端的电控共轨技术,而且只要下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未来,一汽解放车辆关键总成的核心技术定会实现自主可控,不再受制于人。”

在陈树星看来,一汽解放第100万套自主柴油电控系统的下线,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提升了总成的议价能力,同时也支撑了国内相关零部件产业的本土化开发,带动了整个行业自主创新、持续升级的新浪潮。

♦历经三代产品更迭 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目前,一汽解放自主研发的柴油电控系统已历经三代产品,覆盖一汽解放2~16L全系柴油机型,全面满足国三、国四、国五、国六排放标准,并且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行业内科技奖项。

回顾这一光辉历程,一汽解放从上世纪90年代,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开始自主研发柴油电控系统,历时25年,从排放控制能力来看,经历了国二时期的技术突破,国三阶段的产品突破,以及国六时代的完全取代。

“产品好不好,用户最有发言权。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一汽解放和欧洲某知名企业的两个电控系统方案同时向市场提供,一汽解放自主电控系统的销量占比超过90%,并且凭借60余年来对使用工况条件变化及技术路线调整的深刻理解,一汽解放柴油电控系统更符合用户需求;与发动机同步开发,以解放强大的整车技术生态作为支撑,一汽解放柴油电控系统在可靠性、节油性、动力性、安全性及售后方面更能为用户带来全方面的收益。”陈树星介绍说,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汽解放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与挑战的重要根基。从前瞻技术到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再到整车的开发与生产,一汽解放已形成了全面自主的产业链,这在全球商用车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

一汽解放历时20多年的布局与深耕,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发动机总体方案自主设计,掌握了柴油机节能控制技术、排放控制及诊断技术、基于模型的后处理控制技术、预见性节油技术,创建了柴油高精度扭矩控制架构;国内首创超高压零回油共轨控制技术,搭建了高精准、多配置的柴油OBD诊断管理技术平台;行业首创模块化架构技术,基于软件层次化和模块化的整体架构理念开发,满足商用车差异化需求;实现高低配开发,引领设计潮流和趋势;独有的设计技术,具有模块化效果佳、标定周期短、市场响应快、使用成本低、可靠性高等技术优势。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向新的目标冲锋

目前,一汽解放所有的相关产业全部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具备所有产品的开发制造能力。同时,一汽解放面向全球招揽合作伙伴,通过技术竞标的方式,引进国际最有竞争力的供应商进入供应链体系,实现综合产品力第一。此外,一汽解放也是国内惟一具备全套电控系统开发能力的商用车企业。

“虽然现在已是硕果累累,但我们依然要勇往向前,迎接新的挑战。面向未来,一汽解放已制定了‘四化一高’(低碳化、智能化、信息化、电气化、高品质)的技术战略,在分析商用车行业科技创新环境与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解放技术战略和企业发展方向,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瞄准技术应用场景和产品应用需求,在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下,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冲向新的顶峰。”陈树星最后说道。(姚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