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的分阶段替换。2021-2025年,共计替换约4400辆(其中牵引车3200辆,载货车1200辆,)实现柴油替代约14.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46万吨/年。”8月16日,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其中从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等多维度,对未来5年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等相关产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这是继去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后的又一导向性政策,给京津冀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谈到,京津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不仅是道路运输发展方向之一,也是运输行业能源结构转型的重点。
实施方案重点突出
《方案》立足未来5年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布局,其中,京北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京南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并着重部署了以下四大重点任务:
关键技术突破工程方面。提出要聚焦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产业链核心环节,推动基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兼顾氢能产业关联技术,实现创新引领,促进技术的多元化与融合发展。
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工程方面。要求集中三大科学城优势力量,开展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培育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布局氢能供应及燃料电池应用全产业链,实现氢能技术与产业的全球输出。
氢能全场景示范应用工程方面。指出要探索氢能产业与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广氢能在交通运输、应急保供、储能调峰等领域应用,建设新能源耦合示范园区,推动氢能有序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方面。包括建设世界水平的氢能科技创新平台、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国际交流平台以及碳交易中心氢能产业板块交易机制等。
“《规划》重点任务实际是围绕目标的实现,从基础技术、核心技术、融合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由内而外、由点及面,多层次、多侧面提出了具体方案,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是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的重要支撑。”浙江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员陆安程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强调的燃料电池重卡布局范围并不局限于北京而是京津冀区域,这与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度一致。
货运示范持续推进
其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4年提出至今已历时7年,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有力推动了包括燃料电池商用车在内的诸多技术创新及应用布局不断取得新进展。
8月14日,100辆49吨氢燃料电池重卡在河北保定启用,标志着京津冀首个“百辆氢能重卡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其主要任务是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道路运输支持。这批重卡的动力系统,为长城汽车旗下未势能源自主研发。据悉,未势能源已开发出商用车110千瓦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各项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产化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在产业链下游,长城汽车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先后布局了北京新发地物流、天津滨海新区物流、雄安新区专线重卡运输等氢燃料电池卡车示范项目。
8月15日,北汽福田与中石油合作建设的北京昌平福田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该加氢站工艺先进,设计每日加注能力达到600公斤。目前,北汽福田已经生产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多款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形成了重卡、中卡、轻卡、客车等系列车型。
《方案》指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及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总体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
事实上,商用车是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应用领域,产品种类涵盖大、中、轻型卡车、客车。主要参与企业包括北汽福田、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上汽大通、汉马科技、宇通、中通、佛山飞驰、南京金龙等。同时,上汽集团、潍柴集团、长城汽车、雪人股份等企业也纷纷加速布局,其中相关上市公司已超过30家。
“近年来国内氢燃料商用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而像‘以奖代补’等政策则直接推动了示范项目的落地。”江苏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厉建平向《中国汽车报》记者介绍,2020年9月,财政部、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提出,五部门将由此前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支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相关货运示范项目的不断落地,既是政策所支持的,也符合《方案》的方向。
行业竞争推动发展
“《方案》的出炉,既是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国内外竞争的对策。”正如陆安程所言,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具备能量效率高、安全性高、排放零污染、寿命长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传统燃油商用车的重要技术路线,也是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的载体,在京津冀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也备受关注。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行业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不仅有戴姆勒、现代等跨国巨头都推出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而在2020年6月,丰田就已抢先一步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等中国企业合资在北京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打造开放式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平台。
国内的竞争也在升温,截至目前,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国内多个省市区已出台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相关支持政策。《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提出,要加快提升重型载货车辆、工程车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明确,氢燃料电池汽车优先在城市公交、厢式物流等商用车等领域示范应用,探索燃料电池动力车在港口、矿山机械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达到5万辆;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当前行业的情况可谓是利弊互现,因此加速《方案》相关目标的落地,还需要按照其中的部署要求,进行重点突破。”于冬生认为,一方面,当前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的主要制约是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短板,以及市场、法规等亟待补足的现实问题,因此,燃料电池汽车从商用车切入,总体上利大于弊。另一方面,《方案》提出的定点定线运行的“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更易于落地。
“《方案》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及迎接北京冬奥会,大力再京津冀推广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是一个值得相关企业抢抓的有利契机。”厉建平表示。(赵建国)